文殊師利菩薩聖誕
- 方佛 五
- 4天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功德迴向~
#令生者消災免難,福慧增長
#令亡者離苦得樂,往生淨土
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,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,代表智慧。因德才超群,居菩薩之首,故稱『法王子』。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「妙吉祥」、「妙樂」,音譯爲「文殊」或「曼殊」,意為美妙、雅致,śrī,音譯爲「師利」或「室利」,意為吉祥、美觀、莊嚴。故亦稱『妙吉祥菩薩』。
文殊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徵,其注重一切般若,被稱智慧第一。文殊在造像中,文殊作為脅侍位於釋迦佛的左側,與釋迦牟尼佛、普賢菩薩並稱為『華嚴三聖』。
#文殊菩薩道場(清涼山)命名由來
智慧的文殊菩薩為何青睞這座清涼山呢?文殊菩薩與清涼的象徵:文殊菩薩代表智慧,然而熱鬧的地方只會讓人熱血沸騰、心浮氣躁、無法冷靜;而清涼則代表清淨、冷靜、輕安,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時,才能對事物產生更深的認識,也就是智慧。
智慧是一種怎樣的狀態?佛教中講「定能生慧」,當我們進入深層禪修狀態時,就是一種清涼境地——無悲無喜、無生無滅、無垢無淨、不好不壞、不左不右、不起不落……,這種清涼的境界即是般若智慧的境界,亦如《心經》中對「舍利子」的描述:舍利子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……。
因此,保持內心的清淨自在,不被情緒所左右,甚至不起情緒,遇到煩惱或障礙時,能立刻用文殊菩薩那把智慧之劍將其斬斷,當斷則斷,當捨則捨,那就是大智慧。
文殊菩薩與我們的因緣甚深,可以從菩薩示現於五台山得知。據《華嚴經》記載:「東方有處,名清涼山,從昔以來,諸菩薩眾,於中止住;現有菩薩文殊師利,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,常在其中而演說法。」
經中提及的「清涼山」,有指是山西的清涼山,故此漢傳佛教徒相信,那是文殊師利菩薩應化的道場,五台山於是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。
文殊師利菩薩是位大菩薩,其地位甚高。佛經如《佛說放鉢經》形容文殊菩薩是「諸佛之師」:「我今得佛,有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威神尊貴,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,皆文殊師利之恩,本是我師。前過去無央數諸佛,皆是文殊師利弟子;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。」
從經文得知,無論是釋迦佛,或者是過去諸佛,甚至未來諸佛,都是文殊菩薩的弟子,因為文殊菩薩的教化才能成佛。
文殊師利菩薩既為諸佛之師,為何現在反而是釋迦佛的弟子呢?事實上,文殊菩薩過去早已成佛,如《首楞嚴三昧經》指出,過去平等世界的龍種上佛,即是現在的文殊菩薩。
文殊菩薩現今示菩薩身,為釋迦佛的弟子,是為了度化眾生。佛在《放鉢經》中曾這樣回答:「文殊深入善權,廣化眾生故未取道。」基於這些事實,文殊菩薩於諸大菩薩及聲聞弟子中,被列為上首。
文殊菩薩在大乘菩薩中是位上首菩薩,以智慧為第一。在中國佛教中有「一佛二菩薩」之說,佛指的是釋迦佛,兩菩薩則是文殊和普賢這兩位菩薩。文殊菩薩在左,代 表智慧;普賢菩薩在右,代表願行,二者共詮如來的理智、定慧、行證圓滿。換言之,我們想證得如佛的圓滿功德,必須智慧與實踐並行。
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的菩薩,我們想向菩薩求加持,得智慧,就必須向菩薩學習。學習甚麼呢?學習以菩薩的教導認識這個世界。一旦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菩薩的智慧一致時,我們便能對這個世界產生「出離心」,並且進一步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,與其他眾生分享(大悲心),讓他們都能脫離痛苦。
諸大菩薩中,觀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地藏菩薩及普賢菩薩,分別以悲、智、願、行為行門。在漢傳佛教中,我們重視觀音和地藏的悲願,也不應忽略文殊以及普賢的智行。
#文殊菩薩心咒:嗡 阿 喇 巴 札 那 諦
1. 罪障消滅,獲無盡辯才,所求世間、出世間事悉得成就,令眾生智慧成就。
2. 行者得宿命智,辯才無礙,神足自在,勝願成就,福智具足,速能皆證如來法身。
讓我們一起來念《文殊菩薩心咒》「唵 阿喇巴札那諦」
把這份持咒的殊勝功德流轉於虛空法界中,祈求世界各地,無災無難,國泰民安,風調雨順,人心安定,經濟繁榮。
Comments